首页 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住宿酒店机票交通食全食美旅游资讯旅游常识数码摄影社区
在线预订

热门文章
当前位置:主页 > 景点景区 > 景点景区 >
 
1
1
景区门票价格疯涨 “七寸”在哪里
景区门票价格疯涨 “七寸”在哪里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0-07-29 19:34   浏览次数: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国内多个景区陆续提高门票价格:云南石林门票从140元调整为175元;山东三孔景区联票由150元涨至185元;山西平遥古城门票由100元上涨到125元。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涨价风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多地景区涨价引起相关部门注意,根据新规,今后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为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还将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有报道认为,这些措施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景区门票肆意涨价的行为。景区门票乱涨价的“七寸”是否真的被打到了?涨价势头能否就此被遏制?我们来听听各方的看法。

  -乐观

  门票经济该转型了

  随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渐行渐远,随着景区门票价格“涨”声一片,“门票经济”业已成为公众对于景区运营模式的最典型记忆。但事实上,旅游业之所以被喻为一块“大蛋糕”,皆因为其由门票、餐饮、住宿等多项收入复合而成,涵盖的是一条龙的“旅游经济”,而绝非“门票经济”。单纯强调“门票经济”的一支独大,势必会吓走游客,从而将整个旅游业带入死胡同。

  此情此景下,相关方面及时祭出“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等“杀手锏”,引导“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的意图跃然纸上。一味热衷于“门票经济”,一味热衷于抬高票价,是目光短视的表现。希望各地景区的管理者,能够真正读懂“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等措施的背后深意,拿出“放长线钓大鱼”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态度,从思想深处摒弃“门票经济”,真正俯下身子助推“旅游经济”发展,方是善莫大焉!

  丁雪辉

  -担心

  小步快涨变大步跟进

  对于各地景区景点上涨门票价格的限制上,设定出一个半年前公布的制度门槛,有其必要性,但具体操作起来效果却有可能被一些落实政策者中的“歪嘴和尚”所架空。如果说,涨价是一个“必然”结果,从公众的感受角度而言,提前不提前的意义并不大。如果涨价是必然的,提前半年公布也不过是让处于高昂景点门票价格煎熬之中的公众,提前多一些不满和心理纠结而已。像山西平遥那样的陡然涨价像一把“宰”向消费者的“快刀子”,那么,提前半年告知公众“要涨价了云云”,也不过是一把悬在公众头上的“钝刀子”——“用钝刀子割肉”说不定比快刀子割肉更难受。

  一项好的政策设计,如果不能随之设定和推出一整套制约和落实机制,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变异”。景区管理者完全可以将“半年前告知”当成一种合法的涨价借口,今后只要履行了半年前的告知义务,也就更会“逢听必涨”、“不听也涨”,这恐怕更令人纠结。如果没有一个更严格的制约和涨价幅度机制,一个“提前半年告知”的善良,完全可以演变为个别景区从“小步快跑”变“大步跟进”、“一步顶三步”或“三步并成一步走”,这样的涨价方式未必不会出现。

  毕晓哲

  -建议

  不能坐等景区“公布”

  监督景区“调价”,不能坐等景区“公布”。坐等景区“公布”,等于给景区涨价留下足够的作案时间,景区就会凭借自己的优势,搜集一切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游客只有挨宰的份儿。游客要想不挨宰,就要早早出击寻找证据,有备进行干预,不给景区涨价留下可钻的空子。

  不坐等景区“公布”涨价,又该靠什么呢?只能靠觉醒、靠主动、靠观察、靠监督、靠制度,就是不能靠景区方提供的“理由”。一方面,政府应该规定,景区“公布”门票涨价,必须列出成本清单,成本清单须具体,不能笼统抽象。一方面,要鼓励游客代表早早调查取证,并为其调查取证提供所需的费用。景区门票涨价听证会需让游客代表有备参加,外地游客代表要占相当的比例。有了这些前提,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是否提前半年公布,就不是显得非常重要,而如实公布涨价成本,让足量的外地游客代表有备参加,则显得最为重要。

  张永琪

  -观察

  还原公益性讨论才更有意义

  犹记得今年7月19日,山西平遥举行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票价由100元调整到125元,参加听证的25名代表有24人赞同调整方案。听证会都能开得如此“皆大欢喜”,别说提前半年、即便提前一年,恐怕也挡不住门票涨价的坚忍之心。

  回头看看,相关说法其实很“客气”——遏制门票价格相互攀比过快上涨。请注意:遏止的是过快上涨,而不是开水煮青蛙式上涨;遏止的是批发式集体上涨,而不是一家接一家的零售式上涨。经过房地产业宏调的深刻洗礼,景区自然也聪明得很,知道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更能体味出调控信号的虚实真假。事实上,这样一份“遏止”的表态,很有可能被景区误认为是一颗定心丸——可以“合理涨价”,公众也可能沉浸于涨价将被遏制的假想式的狂欢中。从这个逻辑上看,以为“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就类似于扼住了门票疯涨的“七寸”,也就情有可原了。

  景区门票疯涨的“七寸”在哪里?这个问题貌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进展缓慢、而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又步履维艰,国有资源垄断化经营自然就会滋生出“高价”的通病——如果景区不幸再成为地方财政的摇钱树,又或者成为安置人员的寻租营,票价不高反而说不过去了。

  票价涨到眼下的地步,已经不是遏止过快上涨的问题,而应该正本清源刮骨疗伤,让票价与我们的GDP对应起来,与CPI契合起来,更要与我们的幸福感或尊严感对等起来。不能继续让票价在市场问题上厮混,还原其公益属性,也许一切的讨论才更有意义。

  邓海建

  不妨区别对待各景区

  规定似乎丝毫没涉及抑制涨价的问题,顶多是给了公众一个足够长时间的知情权。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很容易让人想起我国另一大特色——公路收费站。我们一直号称地大物博,事实大致也差不多,但老百姓却为了这个一次次多付费。

  “地大”路就远,为免民众疲劳驾驶,各类公路上遍布收费站。据公开资料显示,全世界收费公路不过14万公里,就有10万公里在中国。“物博”景点多,却一个个被圈进“保护圈”。据称中国大大小小的景点有几万个,都说为了低碳、保护文物,价格一提再提,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格甚至已进入世界最高水平。

  两者的发展模式何其相似。都是政府出面,由企业注资参与,完工后向公众收费,然后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分账。一旦要涨价,给出的理由都是成本太高和贷款未还清。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获益者,是资本所有者而非旅游从业者,而政府从中获得了无本万利的外部效应。

  对这两种赚钱快的行业, 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不会轻易松手,也很难指望主动降价。如何解决这个困局?首先要把景区做个划分,一类是公益型景区,一类是市场型景区。公益型景区主要是历史景点和自然景点,这都是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属国民共有,投入完全由政府负担,其他资本不能进入,门票应该全免或超低价。至于欢乐谷、海洋世界这样的游乐场所,就是市场型景区,可完全由社会资本投资,票价根据市场制定即可。

  至于有人担心的政府钱不够的问题,那完全就是一些地方政府自己提出的伪命题。其实,缺的总是改善民生的钱,如果总抱着向民众要买路钱的思维,那有多少财政收入当然也是不够的。不妨把分给行政成本的钱拿点出来,投入到这些公共产品上,否则,我们该怎么看各地政府在这些行业中的角色定位呢?

  丁寅

  -提醒

  别让票价把人吓走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对诸多弊病进行规范治疗,比如门票过高、导游待遇低、强制购物宰客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摒弃原有的“门票经济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否则就会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政府热心而民众不买账,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近些年门票价格不断走高,无疑抑制了游客的消费热情,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在旅游产业链之中,景区属于关键环节,其他都是在围绕景区旅游项目发展。核心景区提供的就业数量极为有限,但其他环节的就业容量却很大,更值得政府鼓励和政策支持。



  关于畅游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15 畅游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Tripmart 版权所有 © 2008-2015 Tripmart.cn.   京ICP备150076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