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住宿酒店机票交通食全食美旅游资讯旅游常识数码摄影社区
在线预订

热门文章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资讯 >
 
1
1
失衡的旅游:究竟会走向何方
失衡的旅游:究竟会走向何方
来源::《环球财经》    发布时间:2011-10-12 09:53   浏览次数:

  每年上万亿元的产业收入,可以“扯动”近2倍于中国人口总数的流动。围绕于此,从地方政府到地产大鳄,从民间资本到支柱企业??近乎疯狂地投入其中,几近“搅动”了所有产业的格局。“十二五”规划中,甚至连决策都为其“开道”。

  是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调动性?答案是:旅游。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显示,仅上半年我国旅游预计实现总收入1.1万亿元,旅游人数为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为9300亿元,同比增长23%;旅游外汇收入为225亿美元,同比增长3%。预计整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5.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可达1.9万亿元。

  单从数据上看,中国的旅游业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随着京沪高铁开通、旅游产品创新、团购兴起、旅游企业并购整合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应用等,将使产品会越来越丰富,旅游市场的兴起形势令人乐观。

  “无可质疑,30余年我国旅游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世界旅游大国。与此同时也必须正视,多年来我国旅游经济结构存在不少失衡、失调与失序。”国家旅游局十五旅游发展规划特邀专家、原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兴斌告诉《环球财经》记者,目前中国旅游面临着八大方面的失衡。

  第一,旅游产品结构与客源市场结构失衡。目前已有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仍然以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为主要对象,以现代社会资源为本体的多种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相当稀少,同质化流行,能称得上的度假产品少之又少。

  第二,企业所有制结构与旅游市场经济性质失衡。民营航空公司、旅行社的生存环境、企业规模与服务等都亟需改善。

  第三,城乡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失衡,而这是制约国内旅游消费扩大的主要因素。

  第四,对外开放中“走出去”与“请进来”失衡。近30年来,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以境外客源、饭店资本与管理“请进来”为主导倾向;但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履艰难、少有进展;外企大举进入、中企走不出去,与客源市场的结构己从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出入境旅游并重的势态不相适应。

  第五,硬件建设与轻软建设失衡。

  第六,传统方式与现代智能信息化方式失衡。我国旅游业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操作起步,但高科技手段成果的应用不平衡、不普及,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企业差距突出,成为阻碍旅游经济完成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环节。

  第七,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失衡。

  第八,经济功能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失衡。经济功能被置于首位,但异地体验服务的社会性活动满足人的精神情感需求被忽视。

  “目前制约中国旅游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源。一个是休闲度假资源,一个是人力资源。”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主任、国际旅游协会秘书长吴必虎告诉记者几乎同样的答案。

  但是,旅游形态是以旅游为主还是以休闲度假为主?市场氛围是以“政府主导”还是依托市场的自有调节?如何协调“进”、“出”平衡?如何改变“南热北冷”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是摆在当今国内旅游业面前需要抉择的难题。

  旅游可以包装,但没法“打造”

  从2008年奥运以后,“打造”这个词成为热词,这一新鲜词汇同样渗透于旅游产业。

  在互联网上搜索“打造旅游”一词,几乎整篇都是“XX打造旅游市”、“XX打造旅游强县”的新闻。王岐山副总理2月2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导游工作座谈会强调:“共同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副总理强调的是‘打造旅游产业’而非‘打造旅游’。旅游产业可以打造,包括旅游产品和配套产业。但‘旅游’就不能打造了,顶多是包装,它是靠积淀形成的。如果混淆这两个概念,旅游业的发展会走弯路。”易兰规划事务所首席设计师陈跃中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正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导致国内很多旅游景区过于偏重设施等硬件的投入,而在旅游度假环境气氛的营造、服务上明显不足。“最原始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国内旅游的诉求不高,有山有水就行,所以在山上建庙,在湖中修一个莲花池,就成‘旅游胜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李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但毕竟旅游业依托的自然资源难以再造,因此原始方式逐渐式微。于是“打造文化旅游”成为众多省份、企业和资本追逐的热点。相信每位出游者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不管去任何一个地方、名胜或非名胜,围绕着名人、神话传说等为主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一度还出现了各地抢历史名人的“盛况”。

  早在2006年1月,新华社记者撰文《抢夺历史文化名人是打地方品牌还是建形象工程》并写道:“近年来,类似的文化资源之争屡见不鲜,浙江萧山、诸暨和绍兴争抢西施,安徽涡阳和河南洛邑争抢老子,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争抢诸葛亮等。”

  随着以政府主导打造文化旅游理念的树立,资本首先成为推动力。

  2006 年,山东神力集团成立了黄河文化传播集团,开发以黄河文化为轴心,以自由、自然、人文开发为原则,建设“一湖一山、三线、九州”。

  2009年12月,“山西省煤焦企业与文化旅游项目投资洽谈会”在太原开幕。洽谈会由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旅游局四部门共同主办。此次洽谈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拟将从煤炭领域退出1400亿元资金引导入文化旅游产业。

  2010年,承德市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为支撑,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带动,着力发展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影视制作和演艺娱乐四大产业,规划、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项目73项,总投资达323.47亿元。

  “旅游的核心之一就是文化,可以包装、挖掘,甚至可以夸张一点,但是不能平地打造,打造文化是经不起考验的。”陈跃中告诉《环球财经》记者,文化旅游理性发展模式应该是:将文化资源和度假产品融合起来,体现地区特性的资源应该加以保留和保护,包括当地居民以及当地手工业者,都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现这个地方特有的文化,这也是现在国际旅游度假的一个新趋向。

  陈跃中的观点与复旦大学沈祖祥教授不谋而合:“当代旅游呼唤的是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质和内涵,而不是一窝蜂式走马看花、赶集式的观光旅游。”沈教授如是说。  

  “拧巴”的旅游地产

  一方面是愣生生、一窝蜂地“打造”伤害了旅游业的本身特性,另一方面,“游客未至,地产先行”几乎成为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主的城市通病。

  三亚是最鲜明的例证之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初期,三亚房价呈现了火箭式窜升。2010年1月,受“国际旅游岛”利好消息拉动,不少楼盘以每平方米日均千元的势头上涨,到2010年3月末,三亚楼市每平米均价高达20314元,比2009年同期上涨149%。

  开发商纷纷加大对旅游地产的投资,成为制造旅游区“地产泡沫”的主体。2010年12月21日,方兴地产斥资26亿元启动丽江旅游地产项目,这是地产商大举进军旅游地产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旅游地产项目已经受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追捧。

  “从房地产政策来讲,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土地的政策和限制已经很多了,但是到边缘地区,房地产开发特别是旅游地产开发,存在着打‘擦边球’的情况。”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诉记者,对于开发商而言,土地是最关键的诱惑。

  “就旅游地产,目前国内最成气候的就是海南,但我个人来看,旅游与地产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目前还是两条线在走,还没有接轨。”一位地产公司经销商如此告诉记者。

  2010年7月23日,国务院下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明确规定“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创新,扩大主营业务规模,做大做强。

  2005年山东蓬莱民营企业家李海锋投资10多亿元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他所投资的资金占当年蓬莱全市吸引社会资金的1/6。同年,蓬莱市旅游综合收入的80%来源于民办项目。

  2011年7月20日有媒体报道,由于广州出台限购令,充裕的民间资金涌向了东莞、惠州等地。其中,惠州楼市被认为是下一轮限购首当其冲的珠三角城市。目前,惠州一些打着旅游地产名号的项目价格飙至10000~25000元/平米。为什么选择惠州?答案很简单,惠州市南临南海大亚湾,而海景房是资本最为看重的旅游地产营销品种。

  然而,在旅游地产异军突起的背后,是旅游城市其他配套建设的不完备,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冰火两重天”。

  “房地产带动了周边的价格上涨,但是与之不匹配的是医疗、商业以及度假产品设施的不完备。旅游与地产应该是什么关系?这是两个平行的行业,但现状是只发展了一边。”吴必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旅游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产“干火”未能带动相关城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陈跃中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旅游地产应该注重旅游的文化、气候、天气、植物、生态环境条件等,在项目建设中使最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保护,使二者相得益彰,企业能获得利润,旅游城市也能得到发展。但是从现状看,很多城市是做‘拧巴’了。”

  开发和发展旅游业,首先必须是尊重这个行业本身,如果仅仅是借着某个概念去炒作房地价,结果必然是资本的非理性短期利益最大化行为,最终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造成伤害。无论是在“文化旅游热”还是“旅游地产热”中,都鲜见旅游业本身的理性发展路线。但在稀缺的优秀旅游资源供给与庞大的消费需求人群之间,旅游业这个巨大的缺口一直让人觊觎。

  中国的旅游业究竟会走向何方?

  “游”向何方?

  世界旅游组织高级官员盖博(Gabor Vereczi)曾在一次旅游论坛上发言时指出:“旅游重要的不是止于追求庞大的旅客数目,而是如何把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有效转化成有利于国民和社会的工作。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动力时,经常忽略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对有历史价值的旅游景点,以及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中国旅游大学张辉教授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转型,要从‘点线旅游’体系转向‘板块旅游’体系,实现运行方式上的重新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要从观光产品为主转向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主题产品并存,完成旅游产品形式的转型。”张辉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将迎来5个转型,一是市场转型,从以入境旅游市场为重心,转向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产业作用的转型。三是发展模式的转型,将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型。四是旅游市场组织结构的转型,由单体企业转向集团企业。五是市场组织结构的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一言以蔽之:“综合转型,全面升级,是中国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ECOLAND易兰陈跃中告诉记者,生态观、休闲观和大景观将成为未来旅游度假产品的主流理念。他详解道,旅游度假区的开发运作相对复杂,其规划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旅游度假区设计咨询过程中,易兰运用其所倡导的“大景观”理念,以生态景观为主要资源来谋篇布局旅游项目,保存当地最有价值的文化和生态这些元素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当旅游业不再单纯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时,才能得到健康的、有序的持续发展。



  关于畅游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15 畅游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Tripmart 版权所有 © 2008-2015 Tripmart.cn.   京ICP备150076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02号